蛋白質殺手(The Family That Couldn’t Sleep – A medical Mystery)
『在所有的醫學病症裡,還沒有哪個疾病像庫賈氏症這樣,身兼偶發型、傳染性與遺傳性於一身的。』
『倫敦貝德佛學院的葛利菲斯(J.S. Griffith)的最後一個想法,也是讓研究人員認同的,是說有些蛋白質可以利用正回饋機制,把別的蛋白質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其作用好比化學反應裡,促進反應向前的催化劑…稱為「晶核形成」,其吸引人之處,是它不需要DNA的存在,就能讓某種複製現象發生。』
『反之,普利子(prion)研究者認為,這些壞死、摺疊錯誤的蛋白質或許才是致病之源。這些蛋白質斑塊,稱做類澱粉斑或類澱粉纖維片在體內出現的部位,隨著疾病不同而有異。在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杭亭頓舞蹈症,第二型糖尿病、心臟類澱粉變性症等…』
─ D.T. Max 著, 潘震澤、楊宗宏 譯
這本書之前天心有推薦過,前幾天跟黃旭借來看,雖沒有到欲罷不能的程度,但Max 精湛的說故事功力,以他對prion研究發展歷史的通盤了解,從Fetal familial insomnia(FFI)一個義大利家族遺傳疾病開始,以帶點驚悚而迷人的神經疾病引領我進入謎團之中,接著又以人類庫魯症對比動物羊搔癢病、狂牛症等的發現,一方面探討流行病學在分析未知疾病源頭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以偵探式從線索逐步推演成理論,然後用實驗室方法驗證,很完整的科學方法演示,令人讚嘆。
Prion的發現過程成就了兩位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分別是1976年D. Carleton Gajdusek和1997年Stanley B. Prusiner,就如同眾多神經疾病一樣,越來越進步的診斷工具,卻常缺乏有效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作者文中不斷提到是否人類對大自然做太多的干預,育種出更多產的乳牛、更肥沃的肉羊、更雄壯的公鹿(角),而隱藏的難以消滅的蛋白質分子藉著僅僅些微的構型異常,導致嚴重不可逆的死亡性疾病,是一項值得深思的議題。
想起兩年前實習時某次全院性的M&M報的case就是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有空去翻翻資料還在不在…
留言
我覺得"蛋白質殺手"雖然寫得好,但是整體比較偏向報導文學,故事性的部分很精彩
但對於學理上的闡述比較缺乏邏輯與系統性.....
不過這本也算近來很亮眼的科普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