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清醒開顱手術臨床研究員 2019/10-12
清醒開顱手術,聽起來很嚇人。有意思的是,正是這樣“嚇人”的手術能及時且完整的監測患者的腦部功能,也因此,更能得到或趨近理想的治療結果。
這次到法國儘管時間短暫,卻有許多臨床啟發,也帶回不同的觀念,簡述如下:
1. 腦瘤清醒開顱(awake craniotomy)臨床研究
Professor Duffau為清醒開顱手術的世界權威,也是最早開始標準化這項手術的先驅之一。此次學習,近距離跟隨並觀察Prof. Duffau在門診與膠質瘤患者解釋、說明疾病與清醒開顱手術的細節,在手術房嚴謹的執行每一個步驟,非常仔細的聆聽並判斷患者的反應,術後對腦部磁共振的影像判讀與對術中患者反應的闡述,收穫非常多。最主要的收穫在於,親眼見識到一位對腦功能及解剖學異常熟稔的神經外科醫師,在進行清醒開顱手術時,同時用腦及雙手為患者進行腦瘤切除,目的為保留最大腦功能、並最大程度移除腫瘤。
2. 瀰漫性低惡性度膠質瘤(DLGG)治療策略
Prof. Duffau有許多創見性的研究發表,自1990年代以來,初觀他超過400篇的論文,可以約略分為兩類:其一、是針對清醒開顱患者,術中神經監測的神經學表現與白質路徑的關聯性研究,此類研究對基礎神經科學研究者與臨床醫師,都極具價值。其二、是針對患有瀰漫性膠質瘤患者(diffuse low grade glioma, DLGG)的治療策略,他以長期且專注的數據搜集,嚴謹的方法認證,提出一套評估、治療與追蹤患者的哲學。有趣的是,他的治療方法與現行的美國NCCN guideline – CNS tumors中對DLGG的治療路徑,有不小的差異。此外,放射線治療所可能產生的神經學副作用,搭配他腫瘤切除的策略:functional boundaries-直到功能邊界為止,使得放射線治療在他臨床的運用上,順位是放在非常後面的。細究其研究與邏輯,再研讀NCCN相關的實證,我個人的感想是兩者都有道理,僅管論實證等級,應是NCCN guideline的等級較高;然而,他專注的投入DLGG研究與發表,運用MRI系列影像,量測腫瘤生長速度,以得到每個患者腫瘤的自然進程,並且依據生長速度及狀態的改變,作為改變治療計畫最大的依據。
這項手術需要團隊與患者的密切配合,本院自張承能教授、魏國珍教授以來,發展這項手術已有十餘年,近年仰賴陳品元教授的整合與至法國參訪後,將這項手術標準化,傳承至我手上兩年有餘,累積了近百例經驗,這次去法國取經,最大的收獲是心境與想法上的震盪,我想,我知道該往哪裡去了。
這項手術需要團隊與患者的密切配合,本院自張承能教授、魏國珍教授以來,發展這項手術已有十餘年,近年仰賴陳品元教授的整合與至法國參訪後,將這項手術標準化,傳承至我手上兩年有餘,累積了近百例經驗,這次去法國取經,最大的收獲是心境與想法上的震盪,我想,我知道該往哪裡去了。
法國人穿著都蠻隨性的啊。(攝於2019/12/11@Montpellie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