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 膠質瘤切除與功能邊界

34歲的希希是名專業的美髮師,她因局部左側肢體癲癇發作被診斷在右側額葉膠質瘤,該腦瘤侵犯輔助運動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且對原發運動區(primary motor area)造成擠壓,因腦瘤引發的不正常神經放電(局部癲癇)反映了腫瘤與運動控制極為密切的關係。

術前與患者的會談得知希希有良好的家庭支持,是個樂觀、愛好運動的獨立女性,希望手術能夠達到最大範圍的腫瘤切除且不只要保留肢體力氣,也不要影響運動控制的精細程度。(此項願望坦白說不太容易,對於這類瀰漫生長的膠質瘤,在手術切除中何時要踩煞車至關重要!)

會談中也提到了輔助運動區附近的切除可能會造成運動控制能力的下降,然而,只要能夠「盡可能」保留白質神經束,經過復健有機會可以恢復九成以上能力。

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則需要患者與手術團隊密切的配合了!

                            圖、術前的腦部磁振影像顯示右側額葉內側瀰漫性膠質瘤

手術中,希希深知運動功能監測的重要性,極具耐心的配合監測醫師的指令,與腦瘤切除手術同步的過程,如同交響樂團般各司其職卻又互相聆聽,譜出和諧的奏鳴曲。在移除最深部的腫瘤之後,我們也成功地在該區域監測出運動控制功能的下降,意味著此次手術已經達到了「功能邊界」,越過這條無形的疆界則可能造成程度不等但不可回復的永久傷害。

手術後,希希有短暫的左側肢體無力與控制障礙,這些症狀影響到她拿杯子喝水,甚至站立與走路,儘管這些障礙一天一天快速的進步著,直至出院之前,她仍無法平順如常地行走與控制左手(拿梳子梳頭),甚至難過的掉淚,我們看在眼裡也感同身受。然而,術中的監測結果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我們不斷的鼓勵希希不要氣餒,會漸漸的恢復起來!

                            圖、術後的磁振影像顯示近乎全切除且保留輔助運動區


術後一個月的回診,只見希希打扮時髦的步入診間,臉上充滿了自信美,完全不見當時出院時的愁雲慘霧,談論著手術前後的那段時光,彷彿過了許久一般。我很好奇希希如何能夠在一個月內完全恢復正常運動力量與控制,改善了手術前熬夜的習慣,恢復了重量訓練,當然也恢復了美髮師的全職工作。


她自發性的拍了這部影片,且願意分享(尤其給腦瘤患者)她的復原歷程,期望能帶給更多人(腦瘤患者)信心與力量。(這也是撰寫本文的初衷)



註:本院清醒開顱團隊很感謝魏國珍副院長、陳品元主任的領導與建構,患者能有好的結果仰賴整個團隊所有成員與患者的努力。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