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2022 神經腫瘤暨顱底腫瘤教育訓練課程講師
疫情肆虐的2022年晚春,台灣終究是須面對COVID遍地開花的醫療、社會、政治、經濟與人心的考驗,身為神經腫瘤學會的副秘書長,很榮幸在劉安祥理事長與莊銘榮秘書長的庇蔭下,對未來的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教育訓練盡份心力。
這次的演講主題是「大腦白質神經束與手術中的識別:清醒開顱手術給我的啟示」。首先感謝本院魏國珍副院長與陳品元主任建立的團隊,以及患者的信任,沒有這個團隊成員的貢獻與患者的配合與回饋,不會有這些豐富的學習與分享。
這個主題非常廣泛,個別又能夠講得很深入,在題材取捨上,最後是希望能夠利用30分鐘時間給學員一個中心思想:「膠質瘤或大腦手術中,保存功能性白質路徑是與切除腫瘤“同樣重要”的事,因為這些白質路徑是功能補償與神經可塑性的基礎。」(如圖一、主要承襲 Hugues Duffau 教授的理念與精神)
圖一、從解剖學到影像學,進入清醒開顱手術監測神經功能的領域。 |
前述概念是基於對大腦功能的理解,從過去的 Localizationist (局部性) - 即不同功能由不同腦區來負責,某些功能的下降並不會影響到大腦整體狀態,隨著臨床、影像、動物與基礎研究的發現,已經進展到 Holistic (全面性) 以及 Associationist (相關性) - 即各個功能由各自的網路組成,網路之間有階級與強弱的相關性(如圖二)。
圖二、目前主流的腦功能概念為 Associationist theory,而重要的基本是關於白質路徑的研究 (Hodology) |
進入白質路徑的識別,首先得經過腦迴或是腦溝,因此基礎的大腦腦迴解剖學是必要的。從 Albert Roton Jr. 的書中可以學習到非常充分的解剖學細節與知識,這應該是進入術中腦白質路徑監測的門票!
圖三、腦解剖學巨擘 Albert Rhoton Jr. 在他的著作中的這句話十分中肯,值得細細咀嚼。 圖下方的腦迴外側與內側的示意圖為構造基礎 |
不同於以往,這次在短短30分鐘內塞了將近100張投影片,以點到為止的方式想先把整體的概念傳遞出去,而每個腦瘤所侵犯的腦區、可能影響的功能、需要監測的白質路徑,其實都不一樣 (以圖四為例),因此所需的背景知識可說既廣且深,個人也還在努力學習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