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 更好的明天?更好的!

2024年美國神經外科年會 AANS 在芝加哥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雖然人在台灣,還是把握機會參與少許線上的研討會。

在這個主題為「與低惡性度膠質瘤良好共存 - 在手術中與外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策略」(Living well with diffuse low-grade glioma -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in the theatre and beyond) 的論壇,聚集了低惡性度膠質瘤手術與藥物治療的專家,以及病患的現身說法。

趁著記憶猶新,分享一下對於這個論壇的觀點與反思:

低惡性度膠質瘤(Diffuse low grade glioma)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分級是第二或第三級,多數指具有IDH突變的基因型,平均發生年紀為41歲,如能在患者安全的狀態下,全切除或超全切除被確認能夠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及生活品質,然而,膠質瘤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的侵犯是瀰漫的,手術並非唯一方案,唯放射線治療對於認知功能以及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影響是個議題,尤其在這群功能需求非常高的患者們,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工作能力是極度重要的。

藥物治療在IDH突變的低惡性度膠質瘤近期有重大突破,Vorasidenib這個藥物在美國已經可以臨床使用,去年NEJM發表的期刊顯示有腫瘤體積控制的效果,然而藥物的普及性與使用時機仍是主要議題。 兩位重量級講者 Hugues Duffau 教授與 Shawn Hervey-Jumper 教授都是神經外科醫師,分別代表法國 Montpellier大學附設醫院與美國UCSF大學醫院這兩個世界著名的膠質瘤治療重鎮,我有幸分別在 2019 與 2023年分別到這兩間醫院觀看兩位神外醫師團隊的清醒開顱手術,並與他們討論手術技巧與治療策略,這對我在回到林口長庚醫院的行醫有巨大的影響。 在患者清醒狀態認知功能監測下的手術切除,被認為是能夠最大化安全切除低惡性度膠質瘤的方法,而手術後的認知功能復健 (neuro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則能進一步促進神經可塑性的進行(為可能的下一次復發做準備),傳統化學藥物或新穎標靶藥物(如. Vorasidenib)的治療,提供不能或難以切除腫瘤的毒殺或控制,放射線治療目前仍在美國癌症治療準則內,因此在北美的治療仍相當普遍被提供為標準治療,在歐洲的治療準則引用同樣證據,不過就我所知不同醫學中心策略上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實證醫療與個人化醫療層級的思考,過去 Duffau 就非常強調,這個論壇仍見他拋出這個議題 (詳見2022年撰文);此外,他亦點出時間軸的概念,治療低惡性度膠質瘤猶如一場馬拉松,醫病的目標應不是5或10公里,而是全程超過40公里的專注、毅力與陪伴,實證醫療的追蹤時間是個需要注意的細節。


即便是專注在這個議題與執行清醒開顱手術近5年,再度聆聽 Prof. Hugues Duffau 教授的演講仍然是醍醐灌頂,病患的心路歷程更是令人起雞皮疙瘩,再度提醒自己研究新穎科學議題的同時,關於人類與疾病臨床探討的價值。

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
2019/12 @ Montpellier, with Dr. Hugues Duffau



2023/12 @ Vancouver, with Dr. Shawn Hervey-Jumper


留言

熱門文章